close

又逢高考。這是一場與這個季節一樣悶熱的狂躁。學生、傢長、教師、官員、警察——傾巢而出,萬人空巷。憧景、向往、憤怒、失落、歡喜、焦慮、憂傷——紛繁登場,不滅不休。

高中三年,兒子的成績總是起起落落。有時年級排名前進上百名,讓你對傢庭的未來充滿美麗的想象。有時又掉下去200名,讓你不知所措、束手無策。每當這種時候,我會弱弱地問他,你學習遇到困難瞭吧?要不要請個“一對一”。他也不多說:不用。

有據可考的祖上既沒有人參加過科舉,也沒有人參加過高考。我本可以有機會破這個例,終究早早地考瞭師范。後來由師范再上瞭大學,那是保送,沒有專門的考試。但從小學六年級開始到師范畢業,我是把每一次考試都當成瞭高考。所謂“十年寒窗”、“學海無涯苦作舟”,我所經歷的一點也不比參加過高考的人少。當然,在不同階段的備考過程中,偷偷喜歡上一個女同學的愜意,把書讀好受到瞭女同學多一點的關註,這些古今讀書人有過的情結,我也一點都沒少。或許這可以稱得上“殊途同歸”吧。

從古代的科舉到今天的高考,中國成熟的考試制度已有1400年歷史。閉上眼睛想想,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這一歷史洪流中起起落落。他們中,有的人一朝成名自此雞犬升天,有的人一時落魄自此音信全無。人往往容易沉醉在公轉的漩渦中忘記瞭自轉。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有的路能走則走下去,走不通退出來腳下便有瞭千萬條路可走。就像我,沒有機會參加高考,則把每一次考試都當成高考。如果連書都不能讀瞭,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所做的每件事都當成高考呢?

沒有參加高考,不等於沒有經歷高考的焦慮、恐懼和甜酸苦辣。父親從小就告訴我們:五個人,誰都不能復讀,有本事讀到哪我都送,借錢也送。這就意味著,每一個階段的畢業考試都決定著你這輩子是否還可以繼續讀書。若考不上學校瞭就隻能回傢種田或外出務工。所以我們的小學畢業考試是決定命運的“高考”,初中畢業考試也是決定命運的“高考”。



至於那些不勝酒力的,或不適合飲酒的,不妨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理性地想想,古代的科舉也好,現代的高考也好,其實對人生的影響並沒有那麼恐怖。除非你一定要一條路走到黑,一定要把人生的全部意義寄托在唯一向度上。人生道路很長很長,考試也遠不止這一場。東邊不亮西邊亮的逆襲古往今來從未間斷。

在此之前,夏、商、周選人用人的方式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應該就是那時人的社會分流方式和狀態的真實寫照。漢朝以“察舉制”“征辟制”取代世襲制,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政制”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瞭一定的進步,但終究未能從社會階層板結的現實中走出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個人的生存狀態仍然取決於傢世、門第。否則隻能靠暴力革命來改變命運,再不然就隻能寄托於“轉世投胎”瞭。

中國的高考和中國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歷久彌新。隻是古時候不叫“高考”。名稱不同,目的卻基本相似。就是把讀書、考試、工作結合起來,通過考試對人進行合理分層,達到適才適用的目的。

據說“兩人不觀井”的俗語就是趕考路上的故事演繹而來的。說的是兩個考生同住一客棧,一個學問特別好,另一個不學無術。不學無術之人約學問好的人一起去看一口井,兩人在井邊往井裡看,不學無術之為瞭減少一個競爭對手,趁其不備,把學問好的人推到井裡溺亡瞭。

兒子的高中三年,一直讓我們特別是讓妻子很緊張甚至是焦慮。但他的高中生活一定和所有高中生一樣多彩難忘。記得那時常常到他們教室外從窗戶偷看他的學習狀態,課間時總有女孩和他一起聊天,有時上晚自習還竊竊私語。這是否同樣是他們這一代的學習動力呢?讀完大一,兒子才告訴我,他在高中時把金庸、古龍所有的武俠小說都讀完瞭。也難怪,偶爾讀到他的文章,總覺得有幾分俠氣和仙氣。但我始終沒弄明白,他是利用什麼時間看的,書又是從哪來的。因為我從沒看他讀過,也從沒看他有這些書。不知二十年後他再想起這些經歷,是否也會歸結為“人不輕狂枉少年”。

我們的初中畢業考試因為要考師范,是集中到縣城考的。考前大體也像古人參加科舉、今人參加高考一樣緊張。由於平時用功,準備紮實,進考場之後卻也變得輕松自如。印象最深的是考英語,當開考半小時鈴聲響起時,總共100道題我已經做到第70道題。那場考試我有一半時間沒事幹。考完估分,7門功課總分740分,我保守地估瞭600分。估完分便回傢邊幹農活邊等通知瞭。等瞭二十天,沒有消息,又迫不急待地走四十裡山路來到學校打探消息。在校門口遇到同班一女同學的父親,他樂呵呵地說:你們的成績出來瞭!我問:知道我多少分不?他想瞭想說:559。我一聽眼淚都要出來瞭。“沒有學問羅,無顏見爹娘”。我這個成績又怎麼見爹娘呢?既然到瞭校門口還是去問問老師,結果是同學的父親記錯瞭,我的成績是659分。後來到瞭師范才知道,我的這個入學成績在當年八個班排名第一。

隋朝大業元年,隋煬帝楊廣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至茲始”。大業三年始開進士科,通過考試分科取士。自此,改變中國人命運並不斷改變中國社會階層的考試制度“科舉制”進入瞭從誕生、發展、成熟,到僵化、衰亡的1300年歷程。

我是沒有經過高考而又上瞭大學的幸運兒。這是我們個那個時代的獨特風景。80年代末期初中畢業,考上師范,吃個“國傢糧”,然後回到農村當公辦老師。這對於貧窮的農村孩子來說,還真是“跳出農門”的捷徑。當拿到錄取能通知書時,我們還真有范進中舉的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一輩子不用下地幹活瞭。但命運常常也對人開點玩笑。我們那時考師范的人,成績都特別好,一流的學生考師范,二流的學生才上高中。三年之後,大部分中師畢業回農村教書瞭,原本考不瞭師范的初中同學高中畢業後卻有不少考上瞭大學,有的還是名牌大學。後面的際遇自然不需多說。

高考如期而至。明天就要高考瞭,一傢人十一點準時睡下,參加高考的希望睡個好覺以飽滿的精神走進考場,送考的也希望精神煥發能頂個好彩頭。哪知道,凌晨三點,兒子來到我們房間哭著說:我一直睡不著。這可把我們的魂都嚇飛瞭。真是千算萬算就沒有算到這一籌。妻子立馬起來瞭。我對兒子說,你在我們床上躺下,媽媽去你床上睡。兒子躺在我身邊,我覺得這是他出生以來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的時候。我輕輕地說:“你先閉上眼睛,安靜下來。我看過一個資料,一個人一通晚不睡不會影響他第二天的精力。但你要閉目養神。”“你現在保持均勻呼吸,我們來到瞭一片森林,眼前有一條小溪,太陽剛剛升起,陽光透過樹梢照在小溪邊上——”就這樣輕輕的說瞭三分鐘左右,我聽到瞭兒子均勻的呼吸和微微的鼾聲。兒子終於睡著瞭!可我卻睡意全無,一動也不敢動。深怕驚醒瞭剛剛入睡的兒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天慢慢亮起來。

第一次留級是讀瞭幾個星期小學二年級之後的事。一年級的老師姓張,三十歲左右,和藹可親,很少批評我們,還經常和我們一起遊戲,課間的時候我們總是去他房間倒水喝。現在回想起來,張老師就像自傢親人。結果我們讀二年級瞭,他還是教一年級。而二年級的郭老師是五十年代犯瞭什麼事落實政策回來教書的老先生,對我們要求甚嚴,經常沉著臉罵人,還動不動就放學後留校抄生字。一邊討厭郭老師,一邊想念張老師,於是我心生一計,向校長說我父親要我留級再讀個一年級,回傢又向我父親說學校覺得我成績不好要我留級再讀個一年級。就這樣繼續過瞭又一個幸福的一年級。當然這個一年級也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一年二期的期中考試全公社統考,我的數學考瞭全公社第一。結果全大隊人都知道我是個“會讀書”的人,那時仿佛所有人都忘瞭我是用兩年時間做瞭人傢一年的事的。



(作者黃步高,系湖南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古代的科舉、放榜,今天的高考、錄取,都是一場的盛典。置身其中的人往往驚心動魄。這可能有點像打麻將,有人胡牌、有人放炮,你總不知道下一張牌會來什麼。

現在的人,總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傷透腦筋。我當年不讓自己“輸在起跑線上”的方式其實很簡單,就是站在起跑線上讓他們跑去,我等下一撥人一起跑。

盡管這樣,我的小學還是讀瞭八年。這也許是我父親認為留級不算復讀,要麼就是年齡太小不讀書也還頂不上半個勞動力的緣故。

對我來說,六年級其實是小學八年生涯中讀書最用功、收獲最大的一年。也是這一年我遇上瞭對我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郭福禎老師。印象中郭老師是文革前的高中畢業生,對學生要求很嚴,也很細致。最主要是他不僅認真教書,還教我們如何做人。比如六年級一期的一個傍晚,我們一群男生在球場打球,打著打著大鬧球場,他躲在房間看得一清二楚,也不出來制止。晚自習鈴聲響後,來到教室,把我們男生叫到圖書室(說是圖書室,其實隻擺瞭一套三國的連環畫)。“今天在球場是哪些人鬧的?”因為是我帶著鬧的,大傢看著我沒做聲,就都不做聲。郭老師也沒多問,就僵在那,安靜的僵著。我實在受不瞭個個時不時偷看我一眼的尷尬,舉手說“我!”。大夥一看我都主動認瞭,也就齊刷刷都認瞭。郭老師也沒再批評,隻說“人要誠實,做得不對就要敢於承認”,並交待我說:你是班長,這裡的連環畫由你負責管理,大傢課餘時間可以借閱。又說:打球有打球的規則,明天我作裁判,你們分兩隊打一場。一件小事,郭老師既讓我們學會誠實擔當、講規則,還引導我們閱讀。“一石三鳥”,足見功力。

科舉激發瞭前人的荷爾蒙,把文化和文明之花催生得無比艷麗。自然也扼殺瞭許多人另一個向度的曠世才情。這個世界上,隻要是一個標準,就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人的取向。正如你要所有動物去爬樹,發現水裡出來的魚、蝦、鱉就不能爬樹。可有些人原本就不該去圖功名,卻又無法舍棄。於是就有瞭“范進中舉”。考一輩子功名不中,等中得功名已是耄耋老人。老得功名其實也不是不可,但你不能因得功名而瘋吧。可見,沉迷於科瑩潤隔離霜|瑩潤隔離霜推薦舉,還真是中毒中邪啊。這還不算,1300年科舉歷史,造就瞭多少“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的閣樓怨婦,又造就瞭多少“這個人也許永遠都不回來瞭,也許明天就回”的無情等待。

小學畢業考試,第一次以考試決定命運,其實還是很緊張的。縣二中是重點中學,分瞭兩個指標給我們鄉,上不瞭二中的就隻能上林業中學,如果林業中學都上不瞭,那也就回傢種田瞭。好在小學讀瞭八年,又有六年級的精心備考,語文考瞭96分,數學考瞭99分,總分排名正好第二。成績一出來,就隻等縣二中的錄取通知瞭。可等來的卻是林業中學的錄取通知賦活之最極致奢華|賦活之最極致奢華推薦。一打聽,二中取瞭第一名和第三名,卻沒取第二名。這一上一下,和當年范進中舉那一驚一乍怕是差不多瞭。後來,還是在二中當老師的姨父聽說瞭我的情況,找二中校長理論才把我又轉到瞭二中上學。

讓考生無比向往且流連忘返的,當然不會是趕考路上“兩人觀井”這樣的晦氣。從傢裡瞭出來,離開瞭父母妻兒的約束,早已厭倦瞭“耕讀傳傢”生活的考生,面對並不熟悉卻又萬分精彩的世界,最容易激發的是荷爾蒙。殘陽如血的傍晚,來到這燈紅酒綠的驛站,遇見瞭一個暗送秋波的歌女或是哪戶人傢的小姐、丫環,由不得你不春心蕩漾。熱上幾樣酒菜,對著燭光裡的美人,聽上幾曲琵琶,窗外夜色漸濃,明月沉沉,星天浩瀚。旅途中的你徒生瞭幾分落寞和傷感。此時情不自禁的許下諾言,已有傢室的便成瞭萬劫不復的程世美,沒有傢室的倒還可以演繹出千古流傳的愛情傳奇。也有騙子:考生一路承諾,一路騙吃騙喝臨走還騙點盤纏;歌女也樂意施舍,想想一百個人總會有幾個出人頭地的,這其中總會有個把有情有義的,逢床作戲,賭中一個也就發達瞭。

更何況,人生其實就是一考場。求功名是,做生意是,種田地是,結好合是,生之為人,逃無可逃。

讀完四年級要升五年級時,我們村(公社改鄉、大隊改村瞭)的學校不再辦五年級瞭,五年級必須到二十裡山路開外的鄉中心校去寄宿。這時父親跟我說,你繼續讀個四年級,等大弟弟一年,到明年兩兄弟一起去鄉裡讀五年級,有個伴。就這樣,我又留級瞭。後來好不容易讀完五年級,眼見要上初中瞭,卻又遇上學制改革實驗,恢復小學六年制。恢復就恢復吧,五年級三個班,一個班直接畢業,另一個班和我們班全部留下來讀六年級。世事弄人,這時候明白瞭“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的道理。

科舉到1905年舉行完最後一次進士考試宣告結束。之後便開始瞭現代教育和考試制度的進程。科舉是結束瞭,但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卻留下來瞭,而且流傳至今。如果沒有這樣的考試,寒門就沒有翻身的機會。這個規律,過去科舉是這樣,到今天高考還是這樣。今天的高考存在的問題,和昨天的科舉如出一轍。所以高考這場宿命其實是現代人的,也是古代人的。既然是一場躲不掉的宿命,又何必去躲呢?這壺烈酒,喝就喝個痛快!

在眾多師范生中,我屬於祖墳冒過青煙的。初中畢業時就有大學夢,隻因傢庭並不寬裕,而我又是五兄妹中的老大,父母希望我早點吃個“國傢糧”以減輕傢裡送學負擔,讓弟妹們也有讀書的機會,才去上瞭師范。師范三年不忘初心,雖不知道還能不能上大學,但始終刻苦讀書,到畢業時所有功課累計總分同年級八個班排名第一,又入瞭黨,所以保送兩個人上大學我便自在其中。

有瞭小學畢業考試和錄取的驚嚇,初中自然就更加努力。從一開始就下決心一定要爭口氣,為不讓我上二中的招生老師,也為讓我上二中的姨父。我傢離二中有四十裡山路,每周或每兩周回傢一次,主要是回傢背米和幹菜。生活之苦自不言說。在學校幾乎把全部精力用在瞭學習上。那裡也沒錢買什麼教輔資料,隻能死啃教材。以至於到瞭期末,我可以把每一本教材從目錄開始一個知識點不漏地復述到最後一頁。初二下學期快期末時,英文老師和政治老青春精華露30ml|青春精華露30ml推薦師分別把我叫到辦公室,拿著當年初三的畢業考卷給我並守著我做完,政治打瞭80分,英語打瞭76分。也就意味著學過的全會,不會的全是沒學過的。可以說初中三年都在為畢業考試備考。

古人讀書是“苦中權作樂”的過程,但趕考卻平添許多趣味。那時沒有火車、汽車,考生從傢裡出發到考點,近則幾個月,遠則幾年。邊走邊學,邊走邊思,邊走邊與同道討論乃至辯論,邊走邊俯覽江山。真有點今天“研學旅行”的意味。這一路,有笑、有哭、有愛情、有欺詐、有友誼、有仇恨、有互助、有謀殺。一代一代的讀書人,在趕考的路上演盡瞭人性百態。

對於多數中國人,高考大體像一壺烈酒,總是來不及又躲不開,愛不進又恨不起。童子功練好瞭,豪氣一上來,喝下這壺烈酒,弄得個“金榜題名”,陡然變成瞭“學霸”,自此便有瞭平步青雲的機會。倘若是火候未到,先輸瞭氣魄,這壺烈酒喝下去,弄得個“名落孫山”,崩潰成“學渣”,從此就隻能流落江湖。當然,也有“學渣”逆襲成總裁,“學霸”墜落成屠夫的。但那終究是少數,普遍而言,其實就是現代中國人的集體宿命。因為多數人總喜歡一多效保濕美白面膜|多效保濕美白面膜推薦條路走到黑。



雖然自我以上列祖列宗,有據可考的人,沒有人參加過科舉,也沒有人參加過高考,但我兒子卻替他的列祖列宗圓瞭這個夢。

兒子天賦比我要好一點,畢竟融入瞭新的基因。但他讀書其實沒有我用功,所以也算不上天才。因為有大師說過,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天賦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既然不是天才,也就不必要求他有天才的成就。所有從高一起,我就在傢裡灌輸:我對你的要求不高,但你必須過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對兒子高考的目標,我也沒有定得太高。我希望他通過努力能上“一本”,但實在盡瞭力上個“二本”也可以接受。捫心自問,我自己都隻上瞭個“二本”,憑什麼要求他上“一本”呢?

雖說要求不高,但生在一個把下一代的成長當面子的社會,骨子裡還是有免不瞭“望子成龍”的俗氣。還有一個心態就是不希望因為父母失職而給兒子的成長留下遺憾。所以從高一起,就從自己房子裡搬出來,在兒子學校邊上租瞭個小房子,也隨大流陪瞭讀,也給兒子報各種課外班。三年時間,我每天上班“瞎忙”,妻子卻每天準時回傢為兒子做中飯,課後輔導時還要接送。在兒子的生活和學習上,妻子總是要比我做得更好。

高考那些天

最難決策的是進高二分文理科。讀理科吧,生物和化學是弱項;讀文科吧,政治和地理是弱項。他自己想讀文科。考慮到理科每年的錄取人數要多一些,同時可選擇的專業也多些,便建議他讀理科,最後他從瞭。誰知到瞭高三,他對文科念念不忘,想報考中文專業。真讓我們悔不該當初啊。認真想想,一個人在時過境遷後仍然對自己喜歡的東西念念不忘,那一定是真的喜歡瞭。再想想,如果大學讀的是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將來照著這個專業找份工作也一定不會是自己喜歡的工作。若一個人一輩子做的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那又怎麼會“因工作而快樂”呢?好在許多大學中文專業文理兼招。我和兒子說,這次你想考中文專業,我們尊重你的意見,但希望你自己不後悔。於是自主招生考試和高考志願,他報的是中文。

離高考還有一個月時,兒子突然和媽媽說:這個月我不想去學校瞭,學校上課太吵,復習效果不好。妻子問我怎麼辦。我想,兒子如果不想去學校上課,逼他去的結果可能是等於沒去。便和兒子商量,最後決定:這一個月隻參加學校每個星期的考試和講評,其他時間不去學校。我總覺得孩子其實已經懂事瞭,他是真想安心學習。這個時候按照他自己的意願學習,效果應該會是最好的。其實,這個時候,每個傢庭的考生大體都是真正的掌上明珠。一切由著其性子來,父母隻能像個忠實的仆人,大氣不敢出,深怕惹出個什麼事,影響瞭情緒。因為每個考生都是傢庭的希望和未來。

原來,這趕考的路上還可以有那麼多浪漫,也難怪前幾年電影《手機》裡費黙會發出那樣經典的感嘆。這趕考路上的浪漫其實是科舉本身的浪漫。看看科舉選出來的王維、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張居正、湯顯祖、紀曉嵐。他們既是治世能臣,也把風流才子那點秉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也有屢考不中,轉而奮筆疾書,寫盡人間浮華沒落,成為文明史上璀璨明星的。比如曹雪芹、蒲松林。

天亮美白霜推薦2017|美白產品推薦2017後,我便輕輕起來,和妻子一起張羅早餐。一鍋小米粥,幾個粽子,幾個雞蛋。這其中的良苦用心不必多言。平常人傢當然免不瞭平常之俗。七點半準時把兒子叫起,沐浴更衣,吃瞭早飯,再休息一會,準備出發。出發的時間到瞭,我給兒子打瞭個100元的小紅包,跟他說:兒子把這個紅包帶上,自己去開門,祝你今天開門紅。兒子臉上終於有瞭些許笑意。

住的地方離考場不遠。路上我說:兒子別怕,有爸爸在,什麼都不怕,你爸爸比我爸爸好像還強一點。這時兒子終於大笑起來。看上去輕松瞭很多,仿佛胸有成竹瞭。三個人有說有笑向考場走去。到瞭學校門口,頭也不回的進瞭校門,向校門裡迎考的班主任老師奔去。校門口熙熙攘攘,往裡走的是考生,停留在外面的是傢長。許多送考的母親穿上瞭旗袍,意寓旗開得勝,在人群中自成一道風景。高考,考的是學生,其實考的也是傢長。

自上班以來,幾乎沒有休過假。但兒子高考我還是請瞭兩天事假。我覺得這是兒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儀式,條件比過去好瞭,做父親的不應該缺位。那兩天進考場去送,出考場出接。每次接兒子出考場的時候,我都會提示兒子,考完瞭的別再去想,考好後面的就可以瞭。這個過程,不知道兒子是否感覺得到父母陪伴他走過重要人生關口的幸福。但身為父母,我們自己是從內心上為能陪伴兒子走過人生的重要關口而感到欣慰。

高考結束後,兒子堅決不肯估分。也不知道是不是偷偷估過分卻不告訴我們。我們隻能傻傻等待。妻子是急性子,整日惶恐不安,常問我:要是兒子沒考好怎麼辦?我反問她:如果兒子沒考上大學還是不是你兒子?她說:那當然是。我說:一個身心健康的兒子比一個大學生兒子重要。是的,有多少上瞭名牌大學的人最後成瞭社會的負擔甚至是毒瘤呢?

兒子的成績終於出來瞭,超過“一本”線幾十分,大大超出瞭我們的預期。他終於考上瞭理想的大學,考上瞭他無比喜愛的中文專業。

有瞭考試,就必然要應考,應考就不得不努力學習。先要練好童子功,把自己整成“學富五車”才會有點勝算。匡衡“鑿壁借光”、孫敬“頭懸梁”、蘇秦“針刺股”,古人有影沒影的讀書故事既是他們用功程度表現,也告誡後人讀書是不能取巧的苦差。但光有一個“苦”字是無法激勵人的,因為人其實生來就不願吃苦,讀書的本源目的其實是避苦。於是就有瞭“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方面,讀書讓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瞭想象:書讀好瞭,金錢美人、榮華寶貴,自不在話下。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現實中沒有的美好,書中任你馳騁,現實中有的煩憂,讀著讀著就忘瞭。結果是向往的美好,過程又是享受,讀書便成為時尚,也便有瞭“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

科舉在古代其實就是今天的高考。不分貴賤,是個人就可以報名,分級考選,再全國統考。隻要守住瞭“泄密”這扇門,大體就可以做到公平公正。這就給瞭寒門子弟“咸魚翻身”的機會。當然也讓“官二代”、“富二代”失去瞭不奮而發的先天優勢。算得上是“幾傢歡喜幾傢愁”吧。可以想見,當初推行科舉時那些名門旺族會有多失落、多反感。

有瞭“會讀書”這個頭銜,走到哪裡都要被人誇贊一番,也就越有瞭讀書的興致。欣賞教育還真的重要而且管用。

高考是一場考試,更是一種精神。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公平正義,也代表著自強不息;她代表執著如初,也代表舍棄如流。

2018年6月5日凌晨寫於嘉熙

漫長的中國歷史進程中,出現過許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分水嶺。遠如秦始皇統一中國,近如辛亥革命結束封建王朝。這樣的分水嶺是以暴力的方式實現的,當然是中華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歷史接點。以非暴力的方式實現,又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產生瞭重大影響的分水嶺,莫過於隋朝大業元年(605年)科舉制度的誕生。
arrow
arrow

    szf715h9f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